11月19日,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綠化白族彝族鄉灣箐村竹蓀種植基地菌種生產區,村民為制作好的菌種進行消毒。
連日來,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綠化白族彝族鄉灣箐村竹蓀種植基地,村民忙著育種、采收、加工、銷售,整個基地一片繁忙。
綠化白族彝族鄉依托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在廣州市對口支持下,因地制宜種植竹蓀,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建設竹蓀菌種生產和種植基地,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新華社發(范暉 攝)
11月19日,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綠化白族彝族鄉灣箐村竹蓀種植基地菌種生產區,村民為制作好的菌種進行消毒。
連日來,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綠化白族彝族鄉灣箐村竹蓀種植基地,村民忙著育種、采收、加工、銷售,整個基地一片繁忙。
綠化白族彝族鄉依托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在廣州市對口支持下,因地制宜種植竹蓀,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建設竹蓀菌種生產和種植基地,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新華社發(范暉 攝)